头发丝上也有工匠精神
返乡前夕,理发师想为务工者带来不一样
本报记者 赵黎浩
春节临近,云南省昆明市环城南路环城巷的一家理发店内比往常更显忙碌记者在店内看到,店内坐满了等待理发的男性顾客,有不少是从其他地州来到昆明的务工者,他们打算在启程返回老家前,仔细收拾一下自己的形象,用更精神的样貌和家人团聚
记者发现,与市面上多数理发店不同的是,这家店只做男士理发。
他们理发时,就像是在你的头发上做‘雕刻’第一次去店里理发的刘先生对剪出来的发型非常满意,直夸这下回家精气神都上来了
这家理发店实际不到30平方米,于2020年10月初开业,由28岁的吴玮凌,23岁的郑义和21岁的李虾伟三位小伙子共同经营店内的装修颇有几十年前的老店风格,剃须刀,刮胡膏等工具也有一些仿古味道
店长吴玮凌告诉记者:理发,修面,修眉,剃须单个顾客的服务时间要花费近1个小时,但是体验过精细修剪后,大家反馈的满意程度还是很高的
吴玮凌从2016年开始创业,开过小吃店,倒腾过大蒜销售,但苦于找不到方向一次和理发师朋友的聊天,让他回忆起儿时常被父亲带到老顺城街理发店的经历,我们都很怀念那些手法利索,手艺精细的老师傅们,我也就萌生出开理发店的想法在理发店的观摩,让他愈发兴趣浓厚,随后毅然踏上前往上海的求学之路
求学之路艰辛且坎坷初到上海当学徒时,吴玮凌每天10点第一个到店,把修面用的毛巾热好,并全部叠放整齐等待开工一天下来,他帮客人洗头60多次,只能插空在理发师旁站着学习,用笔记本记下不同理发师的理发步骤,晚上回宿舍再熬夜温习
别人用来休息的时间,吴玮凌就利用起来进行实操训练,一次次用头模练习剪发技巧由于双手长时间泡在水里,手指缝也被泡得发白就这样,他凭借自己的倔强硬是坚持了下来,终于在半年后学成归乡
回到昆明后,吴玮凌辗转去过小理发店和西服定制店做过理发师,随后结识了从当地县城一路打拼到城市的李虾伟和郑义三个志同道合的理发匠决定一同创业,成立自己的理发店
吴玮凌告诉记者,理发店也需要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店铺文化,商量后三人选定了Barber文化据李虾伟介绍,Barber一词强调只服务男士,倡导注重自身形象整理,认为干净发型和衣着是礼貌,给顾客带去好的印象
在李虾伟看来,Barber文化如果能与国内的传统理发技艺结合,或许能带动本土理发师的职业发展,我们同样也有穿白大褂为别人理发,修面的理发师,90岁的老理发师依然还在为顾客理发,这背后有着深厚的技艺沉淀李虾伟说
在理发时,郑义会和顾客充分沟通,听取顾客的想法后根据头型给出建议郑义告诉记者:每个人的脸型,头型,发质,发量都不一样,除了考虑这些因素,我还会根据顾客上班的地方,职业来设计发型
要把男士理发做精细并不容易,要通过轮廓修饰,色度调整,修容等手法,让顾客的第二张脸更精神,更自然。如果你磨砺自己的技能,不懈努力,你就能找到自己的世界,书写不平凡而精彩的人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的动力。。
在一次为四川甘孜的小朋友义剪时,吴玮凌发现剪完头发的小朋友整个人都变得更加精神活泼,互相还好奇地讨论着各自的发型,这让他感受到了理发的力量,理发改变的不仅是外形,还有内心,能给人带去自信。"工匠是国家的重武器,是家庭的支柱,是人们的楷模."在社交平台上,网友们从匠人的故事中感受品质与时代之美,从匠人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吴玮凌说,以服务为本,以人为本,才是自己所追求的工匠精神发型的变化和发型师的变化息息相关,发型师新老交替时,时代的精神面貌也在悄悄变化他希望能通过自己和小伙伴们的努力,把以前的春城理发店找回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