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互联网医疗行业野蛮生长的一年,也引来了资本的投资热潮。
根据《2021年中国互联网大健康投融资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互联网大健康领域融资事件为26起,同比去年的17起上升9%,融资总金额超119.6亿元,同比2020年上半年的9.2亿元上升1200%。他们与中日友好医院签订的远程会诊协议显示,不同职称,不同疾病,不同时间的医生会诊价格分别在几百到两千元不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和国家医保局等28个部门研究制定《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明确,推动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规范发展。李继东告诉记者,目前的远程会诊由不同的医院独立定价。
同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提出,互联网诊疗实行实名制,并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单独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实施方案》和《意见稿》的相继出台,大大提高了行业门槛,也让互联网医疗告别过去的野蛮生长,进入规范,高质量发展的严肃医疗阶段。
回首2021年初,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高光时刻。
2021年2月,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股价均创出历史新高,分别达到30.15港元/股和148.5港元/股日前,医疗数据企业医渡科技上市,首日涨幅达145%
伴随着今年3月和10月《实施方案》和《意见稿》相继出台,面对监管政策的出台,股市也迅速作出了反应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三家互联网医疗巨头开启了走跌模式
与今年股价高点相比,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互联网医疗行业三巨头市值持续缩水伴随政策的逐步明朗,互联网医疗行业也开始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行业巨头市值缩水,一方面是近来互联网科技股遭遇反垄断等行业大背景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医疗行业监管新规给这些以卖药为主营收入的巨头造成影响,从而引发市场信心走弱。
政策相继出台,让依靠互联网医疗电商起家的三巨头,陷入了船大难掉头的困局而避开电商模式,专注于打造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第二梯队企业,则迎来了新旧交替的日子
今年起,北京圆心科技股份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互联网医疗平台未来医生被并入医联集团,两者最新一轮融资后的估值分别达40亿美元和10亿美元。
除此之外,科亚医疗,微医,智云健康,思派健康,推想医疗,数坤科技,等多家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先后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也开始跑步入市。
这些IPO企业在互联网医疗概念之下,均在不同细分领域有所作为其中,科亚医疗,推想医疗,数坤科技均以AI技术切入互联网医疗行业
可是根据上述企业招股书显示,上述三大AI医疗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科亚医疗2019年,2020年的亏损分别为5392.5万元,4.87亿元而推想医疗2019年,2020年的亏损分别为4.02亿元,5.87亿元同样作为冲刺港股的AI医疗企业数坤科技,2019年,2020年内亏损金额分别为9130万元,1.29亿元
不仅仅是医疗企业没有跑通盈利模式,数字医疗服务序列企业的亏损也在不断扩大获腾讯投资的数字医疗平台微医招股书显示,其2018年,2019年,2020年调整后净亏损分别为4.15亿元,7.57亿元,8.69亿元,亏损持续扩大
面向C端用户尚且无法盈利,主打To B的几家企业则更为艰难智云健康招股书显示,在过去的2018年,2019年,2020年三个财年,其相应的净亏损分别为1.47亿元,5.65亿元,28.97亿元,净亏损逐年提升,同类型的思派健康招股书显示,其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公司亏损金额分别为2.419亿元,5.96亿元,10.409亿元
在柏文喜看来,互联网医疗监管政策出台后,未来互联网医疗的营收模式,应该在如何以互联网工具提升传统医疗的效率和解决传统医疗模式的痛点,难点和盲点上,这样才能以商业模式和市场创新来获取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和能力,也就更容易在商业上跑通商业模式,收入模式和成本模式。。
不论是主打AI技术的科亚医疗,推想医疗和数坤医疗,还是走To B路线智云健康,思派健康,都在通过更垂直,更专业的数字医疗服务抢占市场份额相较而言,微医和圆心科技,则更类似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的发展模式,未来如何跑通商业模式实现盈利,仍待考证
。
|